第十一课 佛法的内容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佛陀的言教,皆以口传记忆方式传诵。佛陀入灭后,弟子们深恐佛陀的遗教散佚,同时也为了确立教法的流传,...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下) 贰、国际佛光会 一、国际佛光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成立大会。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
第二课 佛教与命运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命运。对于命运的看法,有的人觉得自己凡事不如人,命运多乖,就怨天尤人;有的人认为...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
第三课菩萨道的次第 大乘菩萨的思想,源于佛陀自述往昔因中所行所为,在十二部经中的「本生谭」提及有发心者,为求佛道,精勤不休;为利有情,不惜身命的大乘行为和思想。凡开...
第一课 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
第十八课 声闻僧与菩萨僧的区别 佛门行者,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名为「佛」;未成正觉,皆名为「僧」。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载,「僧」有「声闻僧」与「菩萨僧」二种;《...
第九课 耶稣教概说 耶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的宗教,起源于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的拿勒人耶稣所创立。全世界现有信徒十亿以上,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 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之事,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
第八课 法的意义 佛法僧三宝,佛依法而证悟成佛,僧因住持正法而为人天师范,故三宝以法为中心,以法为尊贵。 法,梵语「达磨」,意译为「轨则」。法的定义很多,广义而言,泛...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
第五课 佛教与哲学 哲学是人类思惟的呈现,「哲学」在西方称为「爱智」之学,意谓对智慧真理的追求。佛教的教理也是体证真理的方法,尤其佛教的教理内容深广微妙,无所不摄。...
第十三课千部论师世亲菩萨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入灭后,由于弟子对教法的体会、主张不一,佛教形成部派分裂局面,而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分歧...
第二十五课 诗选 一、平等实性南朝善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二、白云泉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
第一课 佛教与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维上下,过现未来,同时含盖无量无数的有情世间,与无边无际的器世间。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探...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 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 一、三业:身口意所造...
第十六课 佛教对异端邪说的看法 佛经上提到财富,有所谓的「七圣财」,在七圣财当中,第一即为「信财」,信仰的财富能令我们内外清净庄严,能为我们带来现世后世的福德因缘,...
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第二次经典结集后,佛教分化为上座和大众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直至佛灭四百年为止(公元前后),两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称为「枝末分裂」。从根本...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个佛光会员的修行日课,求证解脱是每一个佛教信徒的终极目标。佛光会员以佛光三昧作为日常修持方法,上与佛法僧三宝接心,下与法界众生...
第十三课 缁门崇行录(选录)(明袾宏) 一、左溪遁迹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孙也。常行头陀,依岩傍涧,号左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为法界之宽;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
第十三课 因缘果报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世间真...
第九课 天台宗 天台宗因开创者智者大师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又名法华宗。 本宗教门义旨,以《法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
第七课 道教概说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从道教的发展过程来看,道教与传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文献中,「道教」一词原为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各道各家以其所...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企业团体,有良好的管理,必然迅速发展,长久兴隆;一个国...
第二十课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僧信的责任与使命是弘法利生,历代的高僧大德,有的度众是以讲说,有的济世是以慈悲,有的弘法是以用梵音,有的示范是以苦行,...
第十六课 比丘尼教团 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为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释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体的脚注。因此,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的宗教史、人类的文...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主要有四点: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简要述...
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 「心理谘商」是现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心理专业谘商人员透过心理导引方法,使当事人潜意识中烦恼痛苦的症结逐一显现,再给予适当的「转化」...
第八课 四圣谛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轮时,特以「四圣谛」...
第五课 佛像的种类 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已经两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只能瞻礼到佛陀的圣像,初学者也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对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稍有认识。今以...
第五课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
第十九课 五十生日感言(民国太虚) 我生不辰罹百忧,哀愤所激多愆尤,舍家已久亲族绝,所难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难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俦!出家入僧缘更广,师友徒属麻竹稠。 经...
第九课艺术家马鸣菩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话证之于马鸣菩萨对佛教弘传的影响,诚不虚言也。 马鸣菩萨是公元二世纪初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的婆罗门家族,初习外...
第二十四课 文选 一、燕诗示刘叟唐白居易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此,故作燕诗以谕之。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
第六课 一贯道概说 一贯道,为我国民间宗教之一,又称天道。起源于明朝中叶,盛行于明末清代。最早的教派可能是罗教,之后分化各种不同教派,一贯道是很晚才兴起的一支。其渊...
第十课 回教概说 回教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原称伊斯兰教,由回纥人传入中国,故称回教。公元七世纪初,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所创。之后,以一神信仰及提倡战斗力量,...
第十一课 佛教与观光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扩大生活...
第十七课现代菩萨的性格 菩萨者,即发心利益社会大众的人,经云:「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此即菩萨慈心悲愿的表现。因此,想学佛,须先具备菩萨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学...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上 一、镇江金山寺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金山寺,又称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合称临济三大丛林,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相传为东晋...
第三课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人,都有一颗头脑,叫我们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双眼睛,叫我们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两只耳朵,叫我们凡事要听清楚。关于信仰,我们也是一样要...
第二十七课 词选 一、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
第十六课 佛教与建筑 建筑是一种艺术,从建筑又衍生出绘画、雕刻造形、造景等艺术,因此有谓建筑是艺术之母。 从古至今,不论中外,佛教在建筑史上留下许多足以傲视群伦的艺术...
第十一课 犹太教概说 从世界文明史上看,会发现犹太教与以色列民族有不可分的关系。古代以色列人所建立的国家,历史最悠久的是犹太国,所以,以色列人又称为犹太人,所信奉的...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
第十四课 佛教对其它宗教的看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从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与多神的崇拜,人类对大自然畏惧及对神权的顺服,由于害怕未知,又揣测有神鬼居中...
第十九 课佛光人情味 佛光教团提倡人间佛教,致力宣扬佛法与生活的融和,身为佛光人,应该互相融和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共同创造安和乐利的人间净土。今日的...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方向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
第十三课 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
第二十课 破邪 一、出家是消极,于世无益吗? 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指出离「烦恼之家」。此绍隆佛种,承担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大志大愿者,难以...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在现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来频繁之际,佛教也逐渐突破旧有型态,走出山林,进入社会,扩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务,走向家庭,助益...
第一课 信仰 一、怎样才是正信的宗教? 正信的宗教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有教主:历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从神话鬼怪中产生。 2.有教义:所奉行的经典,流传的法义,皆合乎宇宙...
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 佛教与欧洲接触,可溯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印度境外弘传佛法之时。前二世纪后半期,希腊弥兰陀王则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欧洲人。公元五至九世...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却望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好华无数逐风飘,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
第二课 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 自从十八世纪欧洲掀起工业革命以后,带动科技进一步的发展,自由民主的思潮逐渐抬头,人权慢慢地苏醒。到了近代,物质生产丰富,人类的欲...
第十二课 佛教与环保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一九九二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气候变迁会...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出家学道总须知,在众丛林切莫亏。尊幼古今诠有德,勿同愚辈是兼非。 闻说好,心便喜;闻说恶,恨不死。好恶都来只自心,刚向其中觅道理。 世间人,...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法谚云:「有社会,斯有法律。」法律是伴随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用以规范行为的共同准则。在原始时代的社会中,并无法律的特别规范存在,端赖一种共遵...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花草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
第二十课 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一、愿()人民,信仰坚固,确实信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相待以诚,相接以礼,表里如一,心口相应,团结一致,永远不渝。 二、愿()人民,...
第十九课 结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
第八课 天主教概说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耶稣教三大派别之一。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 天主教是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神通是修习禅定与智慧而得的一种超乎常识、体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
第二十课 佛教与地理风水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别的「理」,地...
第十六课 素食 一、素食的意义为何? 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
第十一课破邪的提婆尊者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具体实践;「若为正法久住故,破邪显正死无憾」,则是提婆菩萨的精神写照。 提婆生于公元三世...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忽...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 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透过禅定的功夫,以显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来即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禅...
第二十课新兴教团的开展 本课所谓的新兴教团,包括十九世纪以来,以传统佛教宗派的某些教义为根本,结合其它思想、哲理或习俗所创立的「新宗教」(新兴宗教),以及完全属于传统...
第一课僧团的成立 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其所彻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妄想执著,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头。 此时,梵天知...
第二课菩萨道的实践 吾人学佛修行,若依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自利,非是究竟圆满法门;唯有发心立愿,广修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道,才能自度度人,圆满佛果。 第一课,我们...
第十三课 附佛神只的因缘 数千年来民间崇拜的各种神只,探其根源,与佛教的佛、菩萨及护法神只等,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于神只膜拜的心理,有来自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畏惧...
第二十课 佛光山大事记(下) ◆一九八九年佛光廿三年 一月 国际禅学会议在本山开幕,来自中美韩日港义等国,计有五十位东西方学者发表论文,由美国蓝卡斯特、马克雷,意大利桑...
第十四课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
第十二课唯识家无著大师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从这首八宗偈语可以得知,法相唯识的名相繁琐,义理层次复杂,学法相唯识者,...
第十五课 僧团的组成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度他们为比丘僧,这是僧团成立的端绪。 佛陀一生弘化传教,度众无数,打破印度种姓阶级制度,主张四姓皆可出家...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只...
第十四课 三法印 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
第九课 十二因缘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
第三课 信心铭(隋.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第五课智者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成道后的...
第十课 佛教与会议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中,对会议的定义为:「凡研究事理而为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规则者,则谓之会议。」简单的说...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 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二、凤侣鸾俦,...
第十五课 家庭 一、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1.家中设一佛堂,增长对佛法的信心。 2.要有佛书专柜,开拓智慧宝藏。 3.张贴格言法语,时时自我反省。 4.早起安排定课,念佛、禅...
第十三课 译经事业 佛教发源于印度,东传中国,大放异彩,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 由于佛典的翻译流传,带动佛学的研究风潮,开创出中国八大宗派蓬勃发展的新风貌,并且丰富了...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中) 二六、佛光山办了几所大学? 1.美国西来大学:位于洛杉矶柔似蜜市。创办于一九九一年,是美国加州第一所佛教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佛教徒在美设...
第十三课 生死 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 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 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
第十八课 大理佛教 大理,位在中国云南点苍山东麓,洱海之滨,因气候变化而有「风花雪月」的美誉。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独立为大理国,定都于大理。元、明迄今,设云南省治,...
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 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著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
第二十课 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宗旨,宗旨不但代表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也是每一位成员所应努力的方向。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织对象的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
第十七课 民俗 一、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 《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
第十五课 佛教与文学 文学是人类表达感情与智识的方式之一。好的文学作品,不但在当时当地造成广大的回响,甚至能超越时空的藩篱,引领人心迈入真善美的境界。佛教里有许多作...
第十八课现代菩萨的风姿 「现代菩萨的风姿」,收录近百年佛教史上出家、在家二众奉行菩萨道的殊胜事迹。在家众有优婆塞杨仁山、李炳南、赵朴初、严宽祜等;优婆夷孙张清扬、张...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 佛陀入灭后,佛弟子将佛陀的言教发扬光大,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研究的差异,而有宗派的区别。由于宗派的发达,佛法更能应机,广为流传,除了本册各宗各派...
第六课 宗教法令 宗教与政治自古以来即有其不可分离,相助相成的关连性,因为宗教没有离开国家,须受国家的法令限制,例如建筑有建筑法规、集会有集会游行法等限制,缴税有缴...
第五课 寺院清规 传统丛林道场重视制度,不但个人有戒牒,僧团也有清规。 「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寺众日常生活的规则,亦即禅宗丛林关于大众行、立、坐、卧等威仪所订...
第二十课 佛光山大事记(上) 佛光山在开山三十周年时宣布封山,并特将三十年来重要行事刻碑,刊载于佛光山如来殿前。兹将佛光山创建缘起摘要列述如下: ◆一九六七年佛光元年...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
第六课普贤菩萨的大愿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
第四课 寺政外事 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俗称「四大堂口」。禅堂专管教育,负责训练人才;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衣钵...
第二十课 宗教师的条件 一个宗教的形成与发展,除了要有德行圆满、于历史上可考的教主,以及有合乎真理的教义之外,弘传教义者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因为若无人才弘化,即使...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
第五课 成实宗 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又名「成实学派」。《成实论》是中印度诃梨跋摩(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间)所造。成实,具有「成四谛之实」的深义,意即阐说佛陀一代教...
第一课 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多年以来,佛光山僧团与佛光会教团相继提出利世济民的理论架构及思想体系,已具有实践的方法及具体的成果。此两大佛教团体犹如人之双臂、鸟之两翼,...
第十七课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东南亚、南亚是位于中南与印度半岛之间的国家,自古即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虽然相继有婆罗门教、印度教、回教、耶稣教的交替存在,但这些国家至今...
第十五课日本佛教史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其间曾引起正反两派不同意见的争执,后由崇佛者获得胜利,自此开展日本佛教史新页。日本佛教的发展、演进,可...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
第二十六课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寺院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众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须兼顾僧众与信众教化的工作。 过去佛教徒总以为在丧葬的时候,才需要请法师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
第二课 印度外道种种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胡涂去...
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 中国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的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后,由于经典散佚、寺院毁坏、僧侣受迫等,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现复苏...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弘传史,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间的一切无不涵摄于佛陀的教育范畴内。佛陀生于贵族,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当他施行...
第一课 十劝(南朝梁.善慧)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
第十一课 宇宙 一、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佛教从各种角度来探讨宇宙的相状,计有世间论、万法论、本体论、缘起论、因果论等,然而根本思想仍然不离佛陀所证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佛...
第七课地藏菩萨的事迹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 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
第十八课 佛光人间事 星云自披剃以来,不曾稍或停止实践人间佛教的事业,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近五十年间,在弘法过程中不乏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每一件事都代表著我的人间佛教...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
第二课 寺院建筑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藉著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
第四课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
第二课 四相诗(南朝梁.善慧) 一、生相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 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 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二、老相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
第八课 佛教与科学 科学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科学虽然与佛教同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然而科学的知识是从...
第十二课 经典的来源 记录佛陀教说的典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结集,正法得以源远流传至今。关于经典的来源,根据《长阿含游行经》记载,佛陀入灭后,弟子们顿失依怙,竟有...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礼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但深入民间,融入生活,自成...
第十三课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第二课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 传统的文化,是古圣先贤们智慧经验的结晶,但随著时代慢慢发展,有时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便需要有现代法门的增加。因此,传统的不是完全对或不对,现...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 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
第一课 丛林寺院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中,西域僧人迦...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佛教乃僧俗四众所共有,然而传统佛教却一直以僧团为主,因此使得广大信众的力量未能完全动员,而且造成佛教渐与社会脱节。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
第六课 他方佛名 佛教的时空观主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经中经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明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存在。但是凡夫不信有他方诸佛,因为没有亲眼看到。...
第十二课 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著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
第十课 学佛行仪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
第十一课 丛林漫谈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
第九课 各种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
第八课弥勒欢喜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一首赞偈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共同在底沙佛前修学时,因为多修此一赞歎法门,...
第十四课 僧的意义 「僧依戒住,僧住则法住」。「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
第十八课 应世 一、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 可以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背景,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
第十七课 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僧团始能实现,而僧团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所谓「和合」,即指「理和」与「事和」,亦即僧众在...
第一课 宗派总论 佛陀的教义是极为简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对众生示教利喜,要让我们从执著中醒悟过来。但由于弟子众多,根性也不尽相同,佛陀对于这些人,并不执著于某种...
第十二课 法事介绍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陞座说法;...
第十六课童男与童女 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没有皱纹,是象征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萨圣像都是慈悲祥和,这是表示佛教重视和平。可以说...
第九课译经事业的开展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后能在中国弘传生根,便是透过经典的翻译。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叶,译经事业由初创到隆盛,历八百年之久。宋元以降,虽有译经,却只有...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佛光山于一九六七年开山建寺以来,一直以实践人间佛教的立场,本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的慈心悲愿,希望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上) 壹、佛光山 一、佛光山的宗风是什么?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
第八课 衣单僧物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
第十七课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
第十七课 宝王三昧论(明.妙叶)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下 三一、佛光山寺万寿堂 *轮常转超苦海; 乘愿再来度众生。 三二、佛光山寺万寿堂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三三、...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 佛教传承二千多年以来,写下许多艺术、文化、翻译、哲学上的辉煌历史,其中的佛门伦理--师弟之道--依止师父与受法徒弟间无可替代的僧伦关系,更值...
第十五课《维摩经》与维摩 在佛教里,有一部文辞流丽,深具文学价值的《维摩经》,经中的主角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维摩居士。 维摩居士「宿植德本,久成佛道」,名号为「金粟...
第十九课 神异 一、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例如:肚子饿了,一碗饭菜,顿除饥渴;身体冷了,一件毛衣,驱走寒冷,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
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 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
第十四课胜鬘夫人的十大受 胜鬘夫人是佛教的模范优婆夷,也是一位典范信女。她是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掌上明珠,也是阿踰阇国友称王的妃子。因受父母薰陶,皈信佛法。然而...
第十九课菩萨道的经论介绍 大乘经论里有许多蕴含菩萨道的思想,今列举《圆觉经》、《解深密经》、《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论》等三经、三论...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
第八课 辞北堂书(唐洞山良价)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
第九课 佛教与医学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还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贪瞋痴等...
第十二课 八正道 「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最终的目标,即是透过佛法的修学体证,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苦」,获得涅槃寂灭的「乐」,这是人生最究...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林生产提供民生所需,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除了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方面有重大的贡献之...
第九课 佛陀说法因缘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 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
第十课隋唐佛教史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
第二十九课 座右铭 一、节东汉.崔瑗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二、东晋.陶靖节诗(陶渊...
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 佛教历经太平天国之乱,衰颓不堪。至清末民初,庙产兴学的风潮,更使佛教的发展雪上加霜。当时迫害佛教的不再是少数帝王官僚,如三武一宗,而是整个社会,...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
第六课佛教的东传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秦始皇四年(公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经来长安」、「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
第十七课 佛教对神坛的看法 「神」的观念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时空,对于民众的信仰来说,神只是一种方便的称呼而已。神,内在意含著神奇、威权、主宰、敬仰等,超乎想象、思...
第一课 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
第十六课 密行百事 密行是密而不宣的善行义举,以中国俗语来说,就是积阴德。譬如佛陀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每日托钵乞食、洗足敷坐、行化说法,令众生入佛知见等,就是密行...
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法,可以帮助我们圆满人生。在佛教徒当中,于丛林寺院出家修学的青年固然需要佛法的养成;即使是...
第十八课 巫术与灵媒 「巫术」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会,民智未开,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畏惧与对未来世界等无法了...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佛陀最初创建僧团,即以六和敬的制度作为组织结构。何谓六和敬? 一、戒和同遵:是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导「以戒为师」,不分种姓阶级,皆以戒...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国际佛光会是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每逢集会结束前,必须唱会歌,以坚定弘法的目标与方向。歌词如下: 我们的宗旨,从事弘法利生; 我们的信念,辨...
第十四课 生活 一、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 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星云) 夫佛法者,自内容教义观之,固有其根本上不变之价值;然若于研究信解论之,则应有契合时代之方法与权巧,方能古今融会贯通也。 基于此一...
第十课 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
第二十课总论菩萨道 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
第十六课韩国佛教史 公元四世纪,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韩国,时当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足而立的时期。到了七世纪中叶,新罗联合唐朝,灭了高、百两国,建立统一王朝...
第十课 修行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课? 现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课,主要不离福慧双修的范畴。佛陀被尊为「两足尊」,即为福慧圆满的象征。 佛教徒的必修功课...
第四课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 佛教从佛陀三转*轮,度五比丘,创立僧团,宣说三法印、四圣谛的真理,直到佛陀入灭后,印度各教派林立,而有十八部派的兴起。部派佛教的后期,由于龙...
第七课 法器法物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
第三课 道场行事 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它如禅...
第十九课其它国家佛教史 一、香港佛教 「东方之珠」的香港,在公元五世纪间有晋代奇僧杯渡禅师渡海在青山建杯渡庵,成为最早的香港佛教寺院。一八四二年后,英国统治香港,佛...
第十四课 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佛光山以文教开山,其文教的精神内涵,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也是慈悲喜舍的实践。为求佛光法水传承久远,以下的工作信条与理念,凡佛光人均须...
第二十一课 佛教与公益事业 所谓公益事业,顾名思义就是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讲因缘,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同体共生」的理...
第四课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二年创会以来,短短数年,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至世界五大洲,并且凝聚百万会员服膺在本会宗旨之下,共同...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
第十八课 佛教与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往往以请巫师藉祝祷仪式来祭神娱神,禳灾祈福;群居的部落也在参于祭典舞蹈中增加共识,凝聚力量。当...
第十五课 人间佛教的社会运动 人间佛教重视现实的生活。佛陀是人间的佛陀,千生万世于人间结缘布施,成就佛道。佛陀也是人间佛教社会运动的先驱,打破印度「种姓制度」,倡导...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 公元四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代、高丽时代的王族拥护与朝鲜时代的崇儒排佛等转变过程,形成韩国的佛教特色,今日韩国已由保守的山林...
第十课八宗共祖龙树菩萨 在佛教的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法师当中,集「千部论师」、「八宗共祖」之美誉于一身者,唯龙树一人。 龙树菩萨,生于佛灭七、八百年左右(公元四世...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
第二十三课 佛光菜根谭(节录)(星云) 一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 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 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 取彼之所长...
第十二课 新兴宗教介绍 新兴宗教是指在传统宗教之外,所兴起的新宗教;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宗教。它在西方有特定的用法,在日本叫做新宗教,在台湾叫做新兴宗教团体...
第十四课 佛教与艺术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当人类开始迈向文明,便有了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即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是以贵...
第十七课 佛教与音乐 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音乐没有人我的隔阂,可以通于古今中外,是有情世...